为了乡村教师的持续飞翔

——河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置换研修(培训者研修)工作纪实

2010年“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河北师范大学共完成3个学段19个学科17000余名农村中小学和幼儿教师的置换研修(培训者研修)。十年来,河北师范大学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破解了困扰培训的“参训率低”、“积极性低”和“后效性差”三大难题,实现了培训效果的“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三大突破。

国培课堂


  一、认识的不断升华,是引领乡村教师持续飞翔的灵魂

“国培”是“责任”更是“使命”

经过对河北省基础教育省情的大量调查、走访,河北师范大学认为,为农村培养优质师资是师范大学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的责任。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国培”是促进教育均衡、改变农村面貌、消除代际贫困的大事,是时代赋予师范大学的历史使命。为此,河北师范大学对培训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组织上落实责任制,从硬件上建设了国内高校首座专门用于教师培训的19层“国培大厦”,从软件上聘请三级教授担任项目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并组织专门团队提供“一站式”管理和服务。


国培大厦全景


“国培”是“输血”更是“造血”

2006年,为突破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闭门造车”的困境,缓解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不足的现状,河北师范大学开展了顶岗实习支教,十几年来,共派出49000余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与此同时,长期派学生顶岗实习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教师缺乏、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积弱积贫的状况,与其只向农村教育薄弱地区“输血”,不如提高他们“造血”功能。为此,必须通过培训帮助农村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将农村教师置换出来培训,既解决了困扰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又促进了农村教育自身“造血”功能的形成。


国培学员与即将实习的师范生面对面


“国培”是“工作”更是“研究”

“国培”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科学,实现培训的科学化必须始于对培训的研究,将培训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将研究结果作为培训设计的依据,将研究问题解决作为培训的新起点。基于这种理念,河北师范大学承担了教育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置换研修实效性提升的综合改革研究》和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北省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研究———以河北省置换研修影子教师培训为平台》等省部级项目,同时连续五年专门设立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其中,专门研究“置换脱产研修”的课题达36项,投入经费30万元,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并应用到置换研修的工作改进中。


我校课题组专家在影子学校与学员进行实践研究


在研究“国培”的基础上,河北师范大学坚持不断创新,持续为培训增强生命力:成立了全国首个由政府、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参与的“影子教师培训共同体”;在置换研修中采取“工作坊”“靶子教师”“选修制”“学分制”等研修和管理方式;开创了培训的返岗实践和召回提升模式,持久关注参训者的行为变化及其辐射作用。


学员开展课例研修


二、做法的不断创新,是推动乡村教师持续飞翔的引擎

破解“参训率低”,打造“刮骨疗伤”的培训课程

“应付差事”是以往教育行政部门对待培训的态度,主要根源在于培训内容脱离实际,以至于学非所用、学非能用。怎样才能让中小学老师参加“国培”有动力?要转变传统培训理念、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设置培训内容、要为他们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在制定培训方案前,河北师大组织教师深入农村中小学,对“国培”教师参训需求进行了近半年的调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根据培训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特点,以引导其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为目的,制定培训方案,同时变预设性培训方案为生成性培训方案,即培训进行中在保持课程整体稳定下,根据学员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增减培训内容。


由我校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名师组成的专家组赴基层调研


2013年,从河北师范大学参加完置换脱产研修的邯郸武安市六中副校长贺占军一回到学校就找到校长齐向东,提出要给学生上书法课并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开书法兴趣班。齐校长不明白为什么只参加了两个月置换培训,原本当了副校长就不想再上课的贺副校长怎么变化这么大。经过交流后发现,贺副校长通过培训不仅转变了教育理念、提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消除了职业倦怠,这一意外收获让齐校长始料未及。于是,在贺副校长的影响下,包括齐校长、其他在内的武安六中所有副校长和3/4老师都来到河北师范大学参加置换研修。如今,到河北师大参加“国培”,已经成为全省各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种期待。


“国培”书法班学员结业成果汇报展


急农村教师之所急,完全以他们的实际需要开展培训,真正激起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感动了参加“国培”的农村教师。宁晋县第三中学王慧卿老师感慨:“像河北师大这样能倾听参训教师实际心声的培训不多,并且能真正满足参训教师需求,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培训就更少。”


学员们听完课后收获满满


破解“积极性低”,植入“自我卷入”的培训方式

“学习没兴趣”是从前很多教师参加培训的感受,因为他们觉得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对提高自身实际教学能力意义不大,所以他们在培训中常常充当了旁观者。如果不改变“专家中心”“讲授中心”“个人中心”,势必会造成参训学员自我卷入程度低、积极性低。为此,河北师范大学尝试“学员中心”“活动中心”和“团队中心”,围绕参训学员实际需求、学习特点,聚焦学习问题,组建学习团队,设置学习任务,开展学习竞赛。


学员团队建设


学员课余活动


为了改变参训学员学习的被动状况,河北师范大学为参训学员制订了研修导图和任务书,参训学员一到河北师范大学就明白自己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途径,结业时必须拿到所有单项考核合格证才能结业。参训学员开班第一天就会通过团队建设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学习化组织,培训期间所有任务都会以“个人+家庭”的方式完成并通过考核,优秀的团队得到表彰。心理班学员要完成心理活动课、心理剧等任务,课堂之余在教室里经常看到“一家人”在一起磨课、研课、编剧本、排练、录像。鹿泉市三四街小学窦丽娟老师说:“我们家庭的每位成员都很努力,我们清楚决不能因为自己做得不好给我们家庭丢分!”


各“家庭”成员互动交流


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才能完成参与者深度地“自我卷入”。河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的置换培训中首次引入“课例研修”培训新模式,收到了人人有成长,个个有进步的效果。以2012置换研修语文班为例,学员们在“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制作并修改观察量表214份,完成个人研修报告篇数161篇,掌握了“课例研修”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影子学校石家庄17中何立宁校长说:“河北师范大学在置换培训中采取的课例研修比我们的教研活动还先进,我们和农村教师学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石家庄市和部分顶岗实习县市有数以万计的“编外学员”参与了“国培”置换培训的各种活动,实现了开放办国培的目的。


汇集学员研修成果的《追寻卓越的足迹》丛书(共17册)


凝聚“国培”实践与理论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丛书(共10册)


为了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河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选修课。每到开放选修课时都会出现学员早早到教室抢座位的壮观场面,大家要抢上自己心仪的课,看到自己心仪的授课教师……



课上与专家交流


破解“后效性差”,创建“空中加油”的长效机制

“学完就完、学完就忘”是过去一些教师培训后的普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培训后散落各地,优质资源不能共享、交流经验机会很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北师范大学首创返岗实践阶段开展召回提升研修。返岗实践是置换研修集中培训的一部分,是增强置换学员与当地教师广泛交流,实现“理论知识实践化”,促使其行为持久变化的重要环节。河北师范大学联合学员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修学校共同承担培训跟进工作,改变河北师范大学单独承担返岗实践任务被动局面,对于巩固研修成果、带动一方教研改革、发挥培训学员“金种子”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专家赴学员所在县区进行返岗实践指导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巩固返岗实践研修成果,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河北师范大学举办召回提升研修班,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理论提升等方式为教师持续加油。


学员赴天津进行总结提升


三、成效的不断涌现,是收获乡村教师持续飞翔的硕果

“国培”播撒希望种子,收获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把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县、城市优质学校(“影子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搭建了高校教师、政府、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平台。2012年8月,在河北省教育厅领导下,由河北师范大学牵头,河北省教育厅首批命名的60所中小学、幼儿园组成的“影子教师”培训共同体成立。迄今,已有123所优质影子学校、2530余名优秀带教导师参与其中。


河北新闻网报到我校“影子教师”培训共同体成立


“如影随形”的互动交流,对城市优质中学的教师和乡村学校的教师都是一种成长。石家庄40中的带教导师感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农村教师到我校实践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学习借鉴,不断提高的过程。虽然这些教师来自农村,他们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没我们的好,但是他们身上很多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河北师范大学坚持“国培”理念,把“国培”课堂延伸至校外乃至省外,让更多的人共享国培资源。与此同时,河北师范大学还不断深化“国培”课堂,在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中小学之间、带教导师和影子教师之间搭建永久性联系,形成“一日为影子,终生为学友”的学习风尚。


学员与带教导师交流研讨


“国培”辐射乡村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持续提升

2017年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调整为培训者培训,无论从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校充分认识到培训者培训的重要作用,将长期积累的培训经验在新的培训项目中进行总结、提炼、改造和升华,把为乡村培养金色种子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骨干教师能够影响一个班的学生,而培养一个优秀的培训者则会辐射一个区域,带动一批教师,影响一片学生。为此,高度重视培训者培训项目。


我校“国培”首席专家、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刘毅玮教授作报告


以2017年为例,我校承担 “国培”乡村教师培训者研修项目学员共450人,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共11个学科,其中9个学科人数不足30人,初中物理仅15人。为了保证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组为每一个学科组建了专业项目培训团队,配备了负责人、督导和班主任,保证高水平培训课程和师资。初中数学项目负责人张生春教授为全班23名学员组建结构合理的教师培训团队,聘请教研专家:北京丰台教育学院连春兴(特级教师)、石家庄市教科所张惠英(正高级教师)、石家庄桥西教研室郝旭岚(高级教师)、石家庄新华教研室李会芳(高级教师);一线教学专家:北京中学李俊平(特级)、石家庄40中学张晓娴 (正高级)、石家庄22中王发成(正高级)、邢台七中李育红(正高级)、沧州五中徐再荣(正高级)、丰宁三中吕振杰(正高级)等;课程专家华东师大吴亚萍教授、河北师大张硕教授、程海奎教授。另外,还为学员开设了名家讲堂,邀请上海优秀班主任洪耀伟、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迟希新、东南大学杨元魁、中国教育学会教授时俊卿、著名实战派企业管理专家张庆、衡水中学名师信金焕、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朱月龙等专家进行讲座。在培训方式上,既注重专家解读,更有学员课例研修、案例剖析、观摩交流等多个环节,有力提升学员的课堂实践能力和教研水平,在学员中引起共鸣。其中利用一天的时间在国内知名学校衡水中学(初中部)考查,全程跟踪了衡水中学的教学、校本教研等活动,使学员收获颇丰。


学员在宿舍加班进行课后反思


这一年,两位2015、2016年结业的物理国培学员以授课专家的身份再来“国培”。其中沙河的陈振朝老师为学员们讲座“激发学生兴趣,倡导快乐学习”,课堂气氛热烈,反响非常好。陈老师从国培课例研修活动中打造了自己的精彩课堂,在2017年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应用培训成果展示大会上荣获一等奖,后在沙河开展的送教下乡等培训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校“国培”督导组赴沙河市与陈振朝等学员交流


培训者研修不仅提高了参训学员自身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的能力,而且勇做“金种子”带动一方教育发展。临西县建新中学教师邓连朝用“凤凰涅磐”来比喻自己的变化,他说:“返岗实践期间,我将国培期间撰写的37篇新闻稿、论文、诗歌整理成册,在全县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更为重要的是我利用国培所学指导教师上课,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把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推向历史新高,我个人也因此有更多机会学习其他地方新经验,进一步增长了才干,形成了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全校、全县甚至兄弟县市都把我视为专家、学术权威。”


明星学员海报


国培催生教师教育改革,促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

十四年顶岗实习支教,十年“国培计划”,让河北师范大学更了解农村和农村教育,使得建筑在开阔实践观和完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观基础上的“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更坚定,改革教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信念更强烈,塑造了具有强烈的“改变农村、改变教育”从教意愿和过硬本领的优秀教师。


国培学员和师范生共同创编的教师教育成果汇报演出


  在“国培”项目实施中,河北师范大学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开发资源力度,相继推出《生物教具制作》《网络痴迷行为及矫正》《如何提高教育智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等25门“国培”课程,不仅提升了培训课程的原创性,而且将课程引入师范生选修课,拓展了教师教育课程的视域。


生物学科自制教具大赛


敢创新、重实效既是河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工作的两张名片,也是始终不渝的追求。河北师范大学一直行走在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实现“为中国而教”梦想的道路上。


2010年我校首期“国培”班主任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