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师培训网>>学员心声>>综合
讲故事的人
   发布时间:2014-12-29 15:09:34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2赵书林
冯京广老师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冯老师生在北京,长在广州(也许我记混了,是生在广州,长在北京),兼具北京人的政治智慧和广州人的经济头脑。他是一个极精明的人,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张嘴像机关枪似的,突突突,突突突。说话的时候,手臂也进行有节奏的律动,手掌像剁馅的菜刀,当当当,当当当。“清理化学实验室的故事”,“清理街头小广告的故事”,“宋元明的故事”,等等,多了去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故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冯京广老师在老师们心目中的形象也高大起来。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这些教育名家,大多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比如说魏书生老师,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年男人那种蔫坏蔫坏的冷幽默,感受到东北男人那股子邪性劲儿,以及这股子邪性劲儿所带来的教育传奇。再比如李镇西老师,从他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师爱与民主情怀,感受到一位班主任老师的浪漫与风情。丁榕老师也很会讲故事,她的故事有股苦味,隔了几十年的岁月遥遥望过去,故事中有无尽的苍凉和哀恸,泪光莹莹,仿佛午夜的栀子花闪闪烁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质,决定了这一课程包孕着丰富的故事。如果说“活动是课程的语言”,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故事是课程的肌理。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生活的课程,是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是充满创生性的课程。它永远不会波平如水地流淌下去,而是不时澎湃着汹涌的波涛。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就在这里,综合实践活动的诱惑就在这里。脱离了这些故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生命力吗?有时候我想,以后搞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的时候,其他的活动环节都可以简略,你能够围绕这个主题讲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就可以了。
可是,我们也经常发现,很多学校、很多老师能够用大量制作精美的展板、画册、资料、数据来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丰硕成果”,但却讲不出一个真切、生动的故事。为什么他们有活动无故事呢?原因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题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主题活动苍白、空洞,学生没有真正沉浸其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活动本身缺乏严谨的规划和总结,自然是谈不上发生什么故事。如果说这其中也发生了什么故事的话,那一定是瞒和骗的故事,教师和学生从中学会了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
二是缺乏对个体的关注。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是注重群体忽视个体,重视群众运动忽视个体体验。重视暴风骤雨轰轰烈烈,忽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刻意包装和炒作品牌、样板,忽视了每一个寻常的个体心灵深处敏感而纤细的颤动。很多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很多宝贵的教育契机,就被我们熟视无睹地漠视了。
三是缺乏生成意识。主题活动中发生的故事,犹如风中之烛,只有小心呵护它才能燃烧起来,否则将熄灭在冬之狂野。教师只有及时跟进到学生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敏锐地观察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他们遭遇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引导,才能使活动中的这些故事“生长”起来。故事就是主题活动中的典型事件,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四是缺乏对故事的及时整理和表述。有的老师缺乏撰写教育叙事的习惯和能力,不善于把自己教育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例记述下来。这些故事,曾经引起教师困扰、惊悸、感动、愤怒或者喜悦的故事,就像流水一样随着时间远去了,一如花开花落,一如潮涨潮歇。一个教了十几年、几十年书的教师,却说不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它的内心世界该是多么荒凉啊!
故事,给予我们教育研究一种更朴实更直观的表达方式,但叙事研究只是众多的研究范式之一,它有其自身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故事是主观性极强的表达方式,其中最大的危险性在于对“典型”的滥用,用个别代替一般,用“典型”代替常态。另外,教育叙事要求我们有更谦卑的态度,更严谨的方式,尽可能完整的还原事件原有的状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管意愿赋予其戏剧性元素。回顾教育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是为了检视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不是通过这些故事证明自己的成功。脱离了反思和质疑,故事就容易成为传奇。